中醫(yī)保健

二十四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之秋分節(jié)氣灸
發(fā)布日期:2022-09-23  瀏覽量:...
字號字體變小字體變大

秋分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的第十六個節(jié)氣。秋分后,陰氣越來越占上風,晝夜溫差加大,氣溫逐日下降,將會以涼、冷、凍為主。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、閉藏,養(yǎng)生亦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(guī)律,使機體保持“陰平陽秘”的狀態(tài)。因此,此季要特別重視保養(yǎng)內守之陰氣,凡起居、飲食、精神、運動等方面的調攝皆應不違背“養(yǎng)收”的原則。

秋分氣候漸涼,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較為敏感,若調攝不當易引發(fā)腹脹、腹瀉、腹痛等胃腸道疾病,故溫陽健脾、調理腸胃亦是秋分時節(jié)的重要養(yǎng)生法則。

一、秋分節(jié)氣穴位和功效

1、合谷穴:別名虎口,簡便取穴: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(jié)橫紋,放在另一手拇、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,當拇指尖下便是合谷穴。合谷穴屬于大腸經的原穴,是大腸經氣血匯聚的地方,可以調理大腸經的氣血。艾灸合谷穴,使合谷穴達到溫熱的程度,可達到調理腸胃、寬胸理氣的作用。

2、三陰交:穴出《甲乙經》,屬足太陰脾經,為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陰之會。在內踝尖直上3寸,脛骨內側面后緣凹陷處。是人體養(yǎng)生保健重要的腧穴之一,艾灸該穴可調理肝、脾、腎三經,既可預防和治療胃腸道疾病,也可調節(jié)陰陽平衡。

3、上巨虛:穴出《千金翼方》,《內經》名其為巨虛上廉。屬足陽明胃經,為大腸之下合穴。在髕韌帶外側之犢鼻穴直下6寸處。艾灸該穴可調理大腸氣機,是預防和治療腸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。

二、施灸方法

1.艾條灸:點燃艾條一端,用艾火一端對準施灸穴位,距離皮膚3cm左右,如局部有溫熱熱舒感覺,即固定不動,可隨熱感、時間調整艾火與皮膚之間的距離,每次施灸10-15分鐘,以灸至局部紅暈為度。

2.隔物灸:是指隔姜或隔鹽灸,要求灸力強,艾灸時間長,一般一個穴位灸6-9壯,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。

三、秋分養(yǎng)生

1、調養(yǎng)起居: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早起以舒達陽氣。秋季天高氣爽,氣候干燥,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,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,為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作充分的準備。此外,郊游登山是一項適宜秋季的鍛煉項目,不僅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(huán)功能,也使得人的肺活量及心臟的收縮力增大。

2、飲食方面:在飲食上特別要注意預防秋燥。秋分的“燥”不同于白露的“燥”。秋分的“燥”是涼燥,而白露的“燥”是“溫燥”,因此,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為主的食物,比如: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大米、薏仁等。飲品有水、蜂蜜、牛奶。藥物有黃芪、黨參、枸杞和西洋參。

返回頂部
亚洲无码一级片在线播放,四虎影视国产精品久久,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,伊人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